风采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版  >  学生工作  >  风采展示  >  正文

深耕科研,硕果盈枝——孟波

发布时间:2025-03-25     点击数量:

孟波

个人信息:

孟波,男,山东曲阜人,副教授,博、硕士生导师,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书记。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师从靖洪文教授。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矿业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支护专业委员会理事、煤矿支护优秀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矿山掘进与支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煤炭学会“千人智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评审专家;《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以及《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煤炭学报》及《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审稿专家。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工程、水压致裂技术、深部高应力大变形巷(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以及冒顶灾害防控机理与技术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勤奋专研,传承师风

巷道围岩大变形和冒顶灾害一直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难题,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屡见报道。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应力与围岩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如何有效协调两者间的矛盾,并提出既经济又安全的解决方案,始终是煤炭行业亟待攻克的研究难题。他的导师长期致力于松动圈理论与巷道支护技术的研究,在实际现场开展了大量具有开拓意义的科研攻关工作,通过实践验证了多种有效的围岩稳定控制策略,为行业树立了标杆。受其导师的影响,他进入学术领域后便追随导师的步伐,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地下工程支护与围岩稳定性控制这一关键领域。秉承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研究理念,他认为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从现场发现实际问题,利用理论知识进行剖析并解决,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科研成果不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能够切实应用于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作业安全性。他坚信,只有将科学研究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才能最大化地发挥科研的价值,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通过不断努力,他在继承和发展导师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地下工程支护材料库及支护形式谱系,为解决巷道围岩大变形和冒顶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敢于尝试,实地钻研

他始终强调,现场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最前沿阵地。自2010年博士入学以来,他便积极参与各类现场科研活动,尤其是面对上海庙矿区软岩大变形巷道治理工程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项目,在一线现场连续工作了近2年,最长在井下连续科研时间超过38个小时。最终,他和课题组其他成员确保了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显著改善了矿区的安全状况,还使该项目成为了行业内处理类似问题的标杆性案例。通过这次经历,他深刻认识到地下工程领域的科研成果必须来源于现场实践,“现场出真知”也因此成为他日后科研工作的核心理念。

他表示,团队如今所开发的新技术与新材料,始终以提高经济效益、提升效率以及保障安全为核心目标。他认为,科研的意义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减少经济损耗,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这也是他们不懈追求的最终目的。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与材料改进,他的团队正积极推动地下工程领域创新,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高效、经济且安全的工作环境。

科研现场

服务社会,照福人类

他向同学们提出建议:要实事求是,扎实苦干,确立高远志向,并构建可行的方案与路径,夯实基础,最终实现人生的追求。他特别强调,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布局,将个人的研究兴趣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共同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新闻来源:梁鑫

图片来源:孟波

责任编辑:张琳

一审一校:郭祉旭

二审二校:张琳 佟佳璇

三审三校:纪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