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采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版  >  学生工作  >  风采展示  >  正文

用科研治各种“疑难杂症”——记土木学院院长奖励金获得者王迎超教授

发布时间:2019-06-27     点击数量:

地下空间开发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工程地质灾害,由于这些灾害难以预知,一旦发生,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王迎超将这些灾害比喻成人身上的各种疑难杂症,他则是手持科学研究这把“手术刀”的医生,专治地下工程的“疑难杂症”。

大学本科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因为成绩优异被浙江大学录取的他,如今是一名专门研究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与防治的大学教授、岩土工程学科 “青年学术带头人”,同时也是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所长,带领课题组致力于解决地下工程灾害的风险评估与控制,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保驾护航。

追求卓越谋发展,不忘初心回矿大

2001年,19岁的王迎超从山东来到了位于江苏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一直被别人视为“学霸”的他,大学四年一直保持着专业第一的成绩,并在本科毕业时得到保送外校研究生的资格。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选择了岩土工程专业的王牌高校-浙江大学。他主动联系浙大的老师,优异的成绩和踏实的性格使他得到了老师的垂青,获得在浙大直博的机会,正式开始自己的科研生涯。

刚进入浙大的他,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崇高的学术殿堂,满怀着自信与对科研的热情,王迎超继续从事自己擅长的专业研究,但一开始他的科研之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由于刚从本科毕业,对于科研还是有些不知所措,直接攻读博士学位,自己当时的压力还是很大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他的导师浙江大学尚岳全教授给他指明了方向,他便从此开始了对地下工程灾害的研究,“地下空间的灾害就像是人身上的疑难杂症,常规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治治感冒,但却对疑难杂症无从下手,我在博士期间的研究目标就是弄清楚这些疑难杂症的病理,从而在未来对症下药。”王迎超是一个勇于追求卓越的人,2010年他从浙大顺利博士顺利毕业,并获得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

博士毕业,是留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还是进入设计院致力岩土工程设计,或是进入那时正热门的房地产领域,王迎超面临着艰难的抉择。“选择很多,包括去设计院、房地产和科研单位,因为我本人还是比较活跃的,当时在浙大的时候也当过研究生会主席,在学生工作方面也有一定经验,那时进房地产行业也很顺利,甚至都最后上海的一些设计院,以及科研单位,包括宁波大学、长江科学院我都收到了offer。”每一个选择可能就意味着未来不同的人生道路。或许是矿大与他的缘分注定,本意是留在浙江发展的他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母校矿大,成为了一名科研教学工作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破格提升见真章

时隔5年再回到矿大,王迎超已经从一名学生变成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一员,虽是不同的身份,但却有相同的情怀。刚进入矿大的他,先是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两年,锤炼自己的本领。成为博士,拥有更严谨的思维和清晰的方向,按理科研应该做得得心应手才对。“刚开始自己申请科研课题就是很不顺利,怎么申请都没能成功,自己的心态也开始急躁,但后来发现还是得踏踏实实坐下来,慢慢的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了,自然就会有所收获。”可是科研之路从来没有轻松二字可言,王迎超渐渐调整好了状态,开始专心专注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静待时机成熟。苦心经营终于有了回报,2013年王迎超成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课题,再后来是一步步从讲师到副教授,慢慢地事业渐渐地步入正轨。

王迎超一直都有制定规划的习惯,小到每天的日程安排,大到人生的未来规划,他从来不会让自己闲下来,“成为副教授以后,在别人看来我刚晋升副教授,应该好好的休息一下。但当时我立马就瞄准了教授这个目标,紧接着美国出国一年,我更加努力,利用好每分每秒。”成为副教授后他马上朝着教授的目标努力,每年学校有35岁以下破格教授晋升通道,但名额全校仅5个, 成果丰硕的35岁以下副教授都可以参加评选。“其实当时很多人可能都不敢想,破格教授本来就不是易事,况且35岁以下破格,但我感觉事在人为。”最终在2016年,34岁的王迎超成为35岁以下破格晋升教授的5人之一。2017年,顺利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18年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矿业大学“十佳青年教职工”。

不忘使命勇担当,因材施教育栋梁

“大学的最终职责应该在教书育人,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其实自己感觉现在身上担子越来越重了,原来是只管好自己就行,现在下面还有这么多学生”作为博士生导师的王迎超在科研方面不断创新的同时,还承担了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在引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这件事上,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实际上我一开始也是手把手的教,每周找他们交流,一开始学生也压力很大,但后来慢慢探索感觉这样不是很好,还是要给研究生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方法。”

在总结自己的经历之后,他得到了自己的指导方法,就是像他的博士生导师尚岳全教授和博士后合作导师靖洪文教授一样,给学生指引方向,做好研究规划,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而更快地成长。同时也要因材施教,有的学生善于做研究,可以给他们建议一些难度较大但容易出研究成果的课题,而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建议他们结合工程实际开展研究,从而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总体来说,我感觉不能走两个极端。第一个就是完全就把他限制在你的思想范围之内,每一步都得按照安排来,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也很难做出创新。当然另一个极端就是‘放羊式’的管理,这更不可取。”

对于给学生上课,王迎超总是打起12分的精神,“我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也很费劲,但是矿大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从一开始要试讲,先是在系所和学院试讲,再到学校试讲,最后才给试讲资格,你才能上台上课。”至于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对待教学,王迎超讲道:“我们刚经过努力,科研可能做得很好。但是自己会,和教会学生完全是两码事。我一开始接教学任务,所用课件,都是自己不断制作、修改锤炼,一开始为了讲好一门课,每一页PPT我要讲什么,都会把脚本写出来。一门课,我甚至用4倍的时间去备课,所以现在讲课对我而言很简单,因为熟能生巧。”

王迎超的课堂常常是理论与工程案例相结合。他喜欢传授给学生最新的东西,包括自己最近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前沿的研究成果等。很多东西光靠讲课本上的知识点学生很难理解,于是他便在课堂上穿插许多工程案例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课堂之外,他时刻心系学生,除了经常主动关心学生的近期状况,他还会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科研条件,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同时他也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或许是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王迎超始终贯彻努力奋斗的精神,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就,却从不小富即安,每天都坚持做计划的他,已经对未来的人生的做好了规划。

作为授业解惑的教师,他一直开拓创新方法;作为前赴后继的科研人,他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相信在将来,他会继续诠释一个教师、一个科研人应有的本色!

作者:程维军 郑亚楠

新闻来源:程维军 郑亚楠

审核:李亮

责任编辑:程维军